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需克服认识论误区
2015-08-12 17:39:1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昨天,教育部网站公布了近日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管理规范,在“辅导伦理”一项中规定,在辅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8月12日,京华时报)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而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个体在成年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在个体幼年时期找到对应的线索与根源。因而,对于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甚至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和必要性。 但是,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才能避免走入误区。其一,要具体分析个性心理差异而不能采取“标签化”处理方式。标签化是一种为了寻求简单的认识方式,且这种认识方式不利于对个体进行准确觉知。倘若标签化的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就不容易发现这些学生真正心理问题之所在,进而对于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或治疗措施是极为不利的。 其二,心理咨询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健康者来看而不是将其作为心理疾病者来看待。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神经症也是一种趋于健康和自我成长的尝试,只不过这种尝试是无效而复归失败的。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被统统划归入心理疾病之范畴,只有那些程度比较严重的,长期难以解决,对个体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的心理问题才能称其为心理疾病。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而言,不能对前来治疗的中小学生有一种价值预设而将其视为心理疾病者,而需要将他们当做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个体无法克服的挫折或者障碍。 其三,在治疗中要重视人际关系的作用,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家关系有利于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有许多心理问题可以不采取专门的治疗方式就可以自愈。因而,当代心理学家普遍采用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疗法,即心理医生试图同被治疗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由的、无拘束的、彼此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层面而言,我们在当前,亟需加强对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为此,就需要建设一直高质素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或治疗,防止心理问题扩大化,尽量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障广大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协调发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