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五集大型政论片《你的样子》第一集《信念》
2021-06-15 21:45:4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从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时期,到砥砺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这种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照亮前路、启迪未来。 20世纪初叶,中国凋敝困顿。风雨如晦的岁月,首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犹如一道闪电,划破暗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工厂矿山。面对重重压迫,越来越多的工人捧起《共产党宣言》,主动吸收进步思想,汲取斗争力量。 人们还把一本本印有“大胡子”头像的小册子带到农村。信念的种子,开始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那个年代,无论身处何地,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追寻着信念中光明的样子。 1927年,背叛革命的国民党,悍然在全国“清党反共”,时任中共永修地委组织部长的张朝燮被匪徒杀害。远在莫斯科学习的王经燕毅然回国,在丈夫生前奋斗的地方继续革命事业。 王经燕和男同志一起跋山涉水,开展农村工作。一年间,全县共产党员发展至400余人。洒满思念的雨夜里,她轻吟起和丈夫共同谱写的歌词《我和你》,“伟大的理想,共同的志向,让我们生死与共,我就是你。” 1928年6月,26岁的王经燕被捕后就义。 芳华绽放的25岁和26岁,张朝燮和王经燕缘何带着牵挂,不惜身死事革命? 后人们,努力从书信中读懂他们的信念和抉择。 无数风华正茂的红军战士,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而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1934年,红军集结时,江西瑞金华屋村17兄弟曾栽下17棵松树,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他们奔赴沙场,一去不返。如今,这17棵“信念树”,仍蓬勃茁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们踏上新的长征路。26岁的“背煤汉”马万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河北龙烟铁矿,这里供应着全国大规模建设急需的资源。 原“马万水小组”组员余长清回忆,“他抡着12磅的大锤,后来打800锤,打1000锤。别人三两分钟就不行了,马万水五六分钟打一个眼,他的力气太大了。”真实而迫近的危机感,推着马万水不断往前冲。这位执着坚韧的共产党员坚信,工人的双手终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60年过去了,最初只有18人的马万水小组,一步步迈向前方、走出国门,发展成一家年产值近3亿元的公司。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历史的江河继续奔腾向前。 1977年,19岁的黄大年一路北上,从广西贵县来到了吉林大学。 大雪飘飞的日子,衣衫单薄的他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全然不觉寒冷。本科毕业时,黄大年在同学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临别赠言。短短9个字,重若千钧。 炙热的信念,支撑着这些年所有的付出和疲倦,早已熔铸成他生命的内核。黄大年的回国,推动中国进入“深地时代”,用5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 英雄无悔,这个毕生追逐理想、坚守信念的共产党员,在梦想出发的地方,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祖国。 几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埋头苦干,薪火相传,从不言弃。 这种信念,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今天,同样的信念正在“后浪”中引发共鸣。 光阴荏苒,地图上的世界,在百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混沌长夜的那一束束微光,如今已汇聚成璀璨星河。 陵谷沧桑,初心依旧。无论在哪个时代,共产党人追寻理想、为民谋福的决心从未改变,信念历久弥坚。 监制:孙承斌 刘刚 策划:李柯勇 李忠发 制片人:孙志平 执行制片人:张平锋 李杰 编导:李亚光 主摄像:郭刚 李海伟 摄像组:范军威 姜明明 饶饶 孔令杭 李俞辉 覃广华 杨帆 岳文婷 黄和逊 岑志连 刘彬 王怿文 李小波 吴飞座 潘旭 冯源 李涛 摄像助理:安飞扬 谭一凡 杨瑜华 刘佳俊 学术顾问:金民卿 罗平汉 封丽霞 赖德胜 视觉:夏勇 解说:王帅龙 书法:黄秋原 特别感谢 中共中央党校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鸣谢 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摄制 新华社音视频部 |